3月11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集團董事長吳江林在北京駐地接收華龍網記者專訪,就當代大學生就業難和民工荒問題談了自己的想法。現將采訪全文摘錄,以饗讀者:
全國人大代表吳江林建議大學生要改變求職觀念 特派記者 李文科攝
[聚焦兩會]代表建議大學生要改變求職觀念
華龍網北京3月11日10時訊(特派記者 劉軼)“只要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腳踏實地,肯定能夠找到工作,也肯定能夠有一番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吳江林建議,針對目前的大學生就業難與民工荒,政府需要把產業穿行落到實處,提升大學生的素質,同時大學生也要轉變求職觀念。
“民工荒”和“就業難”出現在今天,但問題的根絕不在今天,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經濟發展、政策變化、思想觀念等逐步積累到今天所浮現出來的。吳江林認為,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各種所有制的經濟體在數量和規模上不斷擴大,帶來了巨大的崗位需求,為勞動力的就業提供了很多的崗位,發展到一定程度,需求就大于供給,同時隱性就業的數量和需求也同時增大,形成了勞動力短缺的局面,這是經濟向好的一個特征。
但是,高校大量擴招使產業工人來源銳減、使大學生就業壓力增大。吳江林說,高校擴招前,適齡青年能上大學的寥寥無幾,那時大部分青年只能當工人或者務農。現在不但是公辦的高校擴招,還有民辦大學、職業技術學院也在擴招,可以說適齡青年只要愿意上大學并且能負擔起學費,幾乎是人人能上大學,誠然高校擴招是為社會培養了大量所需的人才,但是社會所需大量的藍領人才卻沒有來源。所以當高校大量擴招時就已經注定產業工人短缺。
高校大量擴招后,一方面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勞動力,大學生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就業壓力,另一方面當今的不在少數的大學生基本功不足。吳江林說,一些大學生基本素質還不如老三屆的初中生,卻心態浮躁,眼高手低,夢想短時間成就事業或者掙大錢,很多用人單位自然不愿意聘用現在的大學生。大學生的供給過多以及很多大學生的基本素質不高導致了“就業難”。
吳江林就建議,市場經濟中既要靠市場對勞動力進行配置,政府也要適時適度的運用政策、發展中介組織、發布勞動力供求的預警和走勢的宏觀信息,有序引導勞動力的流向,給用工單位和求職者(未來求職者)以必要的資訊,使勞動力市場相關各方提前應對和準備,變盲目被動為主動,避免“人才危機”的出現。
大學生必須要轉變求職觀念。吳江林認為,過去在大學生人數很少時,在被稱為莘莘學子的時候,畢業后從工人崗位干起,學習基本的東西,逐步轉入技術管理崗位,他們大多數都成為企業和社會的棟梁。今天只要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腳踏實地,肯定能夠找到工作,也肯定能夠有一番作為。另外,用人企業要改變用人觀念,給予員工合理的工資待遇,讓員工有歸屬感,與企業結成長期的合作共生關系,減少用人偏見,減少員工流失,自然為招工就少犯許多愁了。
新聞鏈接:http://cq.cqnews.net/html/2012-03/11/content_137150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