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CA認證打上重慶烙印
數字認證,是在互聯網上利用電子密碼來保障安全的一種措施,能實現身份認證、文件傳輸的保密和文件的不可更改,是信息產業的基礎行業。就像網上銀行的“U盾”,CA企業就是發“盾”機構。
一個例子足以說明CA認證的重要性。以前,超市與代理商、廠商簽約,都是紙質合同,僅合同生效,平均就要14天。而使用電子合同后,合同生效平均只需要半個小時。商品庫存周轉的時間也減少到一天以內。可是,如果沒有電子簽名、數字認證等合法、安全的技術手段作支撐,電子合同的推廣很難實現。
2005年,電子簽名法出臺,對CA機構注冊資金要求達到3000萬元以上。當時重慶有一家國有CA公司,但注冊資本僅900萬元,且虧損嚴重。“這其實是一個朝陽行業,而且西南有牌照的僅此一家。所以,我們思考了短短10天就出手收購了。”吳江林說。當時,中訊主營計算機配件、耗材及通訊器材銷售,收購花了605萬元。
第二年,中訊公司組建東方中訊數字證書認證有限公司,并增資5000萬元用于CA技術研發,一舉成為西南地區唯一獲得信息產業部《電子認證服務許可證》的權威性認證中心。
隨后,中訊還獲得了與海關總署合作的機會,為全國大量網上報關的進出口企業發放數字認證證書。時至今日,中訊已實現數字證書在海關總署及全國43個分中心的應用,每年為全國30多萬家報關企業提供電子認證相關服務,累計發放證書數量達360萬張,占全國市場份額一半以上,相當于全國進出口報關的安全中心就在重慶。
今年,中訊在全國CA機構中的綜合指數排名已是全國規模前三,效益位居全國第一。可以說,吳江林打造中國信息安全“硅谷”的夢想已見雛形。
進軍核電金融,最終上市
不過,吳江林的夢想遠不止此。2008年,中訊再次出手收購了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下屬的北京比尼自動控制技術有限公司,與一家國外公司合作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核電設備產品,為秦山、大亞灣等核電站提供服務,成為重慶第一家進入核電產業的民營企業。
同時,中訊開始進軍金融領域,2008年躋身重慶市首批小額貸款公司行列(全市共六家),成立北部新區金通小貸公司,注冊資本1億元,今年已增資到5億元。隨著小貸業務的擴展,中訊還投資了擔保公司、投融資咨詢公司、典當行等,資產規模不斷擴大。金融板塊成立至今,已累計為超過500家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幫扶資金超過50億。
不過,在吳江林看來,“中訊系”旗下有科技、金融、地產三大板塊,但目前CA認證仍然是不可動搖的主業。“我們已經收購了天津一家CA機構,兩年內,還計劃收購或合作全國10-15家CA公司,成為全國CA行業標準的制定者,最終完成上市。”他說。
累計捐款超過5000萬元
在獲取財富的同時,吳江林也不忘社會責任。作為市委組織部扶貧集團旗下唯一一家民營企業,中訊近年來已累計為抗震救災、扶貧濟困、助殘助學等公益事業捐款超過5000萬元。“我老家在瀘州農村,看到農村孩子經常上學吃不到午飯,很心痛。”他說。為此,吳江林親自帶隊遠赴重慶云陽、忠縣、開縣、榮昌等地,共完成了7所希望小學的捐贈,并利用自己人大代表的身份,向政府提出“為小學生提供愛心午餐的建議”,已獲得政府采納實施。
而就在昨天,中訊集團再次通過市慈善總會捐款100萬元,資助貧困兒童。